廉政轶事|黔中诗帅,廉洁从职——周渔璜


清康熙年间,一位黔籍文人赴京赶考,其后金榜题名,并以才华横溢而名震京师,《明史》纂修官毛奇龄赞他有“掞天之才”,誉他是“风雅之宗”,这位领袖群彦的文人,便是贵州公认的第一才子周渔璜。
周渔璜出生于贵阳青岩黔陶骑龙村,因此也被成为“骑龙才子”,他少有才名,参加过《贵州通志》的修纂,科举入仕后,受康熙帝看中,深度参与编修了《康熙字典》,他的文学素养非凡,政治才能也毫不逊色,宦海二十年,奉公正己,廉洁从职。


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,周渔璜受帝指派,任浙江乡试正考官,江南自古文风鼎盛,才子辈出,周渔璜能典试两浙,可见出众才干。乡闱中,有一位参试考生是他直系上司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潮的儿子,周渔璜公私分明,并没有因为想揣合逢迎上司而对徐公子另眼看待,在阅过考卷后,择优略汰,未将徐公子取中。
放榜后有自视甚高的考生不甘追问落榜缘由,周渔璜也能依次点明其作文不当之处,作为考官,他不负所望,完全做到了公允持平,所识拔皆真才实学者,令人信服。

诗人查慎行赋诗赞他:“先生人中龙,天与君子性。平生颇跌宕,临事乃刚正。忆昨典浙闱,量涵江海净。无私消谤焰,冰雪久弥㵾。至今桃李门,得士最称盛。”
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周渔璜升任詹事府詹理,奉帝命祭禹陵及明太祖孝陵,又以钦差的身份巡狩江浙两省驻军,犒赏士兵。



周渔璜诗集
巡阅过程中,他发现军中存在着贪腐现象,江浙一带历来富庶,又远离权力中心,天长日久,一些军中长官把军令法纪抛却脑后,将粮草军饷划拉进个人口袋,周渔璜守持正固,果断上书揭发江淮军中乱象,惩处相关军士。
他豁达待生死,缠绵病榻之际,还心系故里,将京中居所捐出改为贵州会馆,为赴京的贵州人提供落脚处,多年积攒的薪资俸禄也捐给家乡置田地,建书屋,供乡村子弟读书,交待家人修桥修路,修建储存谷粮的义仓救济穷苦乡民,以仁善之心践行了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,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

桐埜书屋


《清史稿》中的周渔璜“诗才隽逸,尤致力于苏轼、元好问、高启诸家。贵州自明始隶版图,清诗人以起渭为冠”,他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,也是一位贤臣、廉吏、仁者,才情和品行,都臻于至境,撑得起“黔中诗帅”的美誉,也为后继者“打了个样”,许多从贵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都有受其影响,如刚严有威的丁宝桢、心坚志高的黎庶昌、百折不挠的李端棻等,为官做人,始终清白。


宫保上品
让生活更有品位
声明:文章部分配图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上一篇:廉政轶事 | 洗手奉职,泽被乡民——李端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