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桢朋友圈(八): 困厄危局之中的兄弟救赎
晚清朝廷就像一片腐败的泥沼,官员们忙着排除异己趁乱谋利,在这样或是彼此倾轧或是自保求全的大环境中,重情重义的丁宝桢显得那么与众不同,他对人才不施打压之举,积极举荐,甚至为了保全同僚友人,豁出前程,就像他为唐炯所做的那样。
唐炯是科举出身的文人,他本可以在文职的领域安稳度日,只不过时势造英雄,动荡的局势将他推向了战场,募乡团、驱盗匪,因屡建军功获得了升迁,这条拼搏的轨迹和他同乡丁宝桢的从政履历有些许相似之处,都是科举入仕,而后在军政方面有所建树。

唐炯像


丁宝桢向来看重唐炯的才华,他认为唐炯“洵为文武兼资,缓急足恃,堪当大任之才”,因此他在四川进行盐政改革缺少人手时,想到了“心思朴诚,办事真实,实有大过人者”的唐炯,当时唐炯因战略失误被摘去顶戴,解除兵权,正在成都等待调查处理。
光绪四年(1878),唐炯应丁宝桢之邀重回朝堂,督办盐务。盐改的工作进行得很是艰难,丁宝桢描述过当时的困境:“凡在中饱之徒无不危言震恐,百计阻扰,又以其时成本过绌,事事掣肘。”



《丁宝桢》漫画
二人亲勘详情,细究疏漏,丁宝桢在奏折中自陈:“臣与建昌道唐炯互相勉策,以事关国计民生甚大,惟当竭诚图维,利害均可弗计。”在这样的磨砺中,丁宝桢和唐炯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友情。
最终盐务旧制积弊渐除,私盐贩卖得到遏制,税收亦随之大增。光绪五年(1879),丁宝桢在奏折里赞唐炯:“心精力果,守洁才明,矢志公忠,破除情面。”光绪六年(1880)再赞:“该员秉性刚毅,操守谨严,识见宏远,才气深厚。”


丁宝桢像
光绪八年(1882),唐炯得到的朝廷提拔,升任云南布政使,然而好景不长,唐炯上任不久,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机。中法战争,唐炯因战事失利被革职下狱问罪,判斩监候,秋后处决。
友人身陷囹圄,丁宝桢冒着被迁怒惩处的风险为唐炯奔走,唐炯也忧心他被牵连进来,劝阻道:“明公无庸再为我陈奏,以于我无益,于公有损也。”


丁宝桢“我行我素”,继续上奏为唐炯求情:“实因时正需才,而有才不得终其用,诚为可惜。”希望唐炯能获得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,此举被朝廷视为冒昧,他也因此受到了降级留用的责罚,好在最后唐炯得到了赦免,改判为戍守边疆。
历史长河里,丁宝桢与唐炯的故事或许就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小浪花,但他们相携抵御世俗侵蚀的道义,却为晚清混沌的天空添了一抹亮色。

上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