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轶事|一代帝师,清白立身——孙应鳌


正德三年(1508),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进行了一场历史上最强的顿悟,史称“龙场悟道”,之后他在贵州建书院、兴讲学,文教蔚然兴起。嘉靖十六年(1537),贵州首次设置乡试考场,此举更进一步促进了贵州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流动融合,龙场悟道和独立开科分别从思想层面、制度层面启蒙促进着贵州教育,让无数文人有了“被看到”和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贵州清平卫(今贵州凯里)人孙应鳌把握历史机遇,先中解元,后举进士,他不仅在官场大有作为,在哲学和教育领域也都颇有建树。他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,继承发展阳明心学,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,也是贵州省封建社会时期的第一位哲学家。除此之外,他曾掌国子监祭酒事,是第一位在朝廷担任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贵州人。
孙应鳌的父亲孙衣是举人出身,做过云南府同知,孙衣淡泊名利,不收旁财,仅靠微薄俸禄养家,在家庭遭遇变故,周转不开时,还一度靠典当过活。孙衣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儿子孙应鳌,自小耳濡目染父亲廉洁奉公、洁身自好的作风,孙应鳌入仕后清廉自律,正义无私。
孙应鳌曾司六部之一的工部,掌大理寺位列过九卿,权贵显要,但他从未利用职务之便敛财牟利。他的母亲司氏持家勤俭,家中穷困也不肯向孙应鳌说明原因索要钱财,更没有利用关系从中得益,一直清贫度日,她还时时告诫孙应鳌:“而勉修,毋坠前人之业。”孙应鳌听从她的教导,“束身修行,位益尊,道益高。”


名臣大儒
正因为有以身作则的父亲和深明大义的母亲,孙应鳌完全杜绝了“一人当官,全家沾光”的家族式腐败现象,清白立身。
孙应鳌曾两次抚治郧阳,郧阳位于鄂、豫、川、陕四省交界,因为自然灾害,四省大量流民涌入,局势混乱,动荡不定,朝廷为稳定事态,特开设了郧阳府,郧阳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区,孙应鳌主政郧阳期间,并没有利用“灰色地带”搞“灰色收入”,他力督官兵围剿当地贼乱,肃清吏治,为民上书请求朝廷免收秋粮获准,在他的治理下,郧阳百姓安居乐业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

“体察民情,爱护百姓”是孙应鳌从政时不遗余力奋斗的事业,万历四年·(1575),孙应鳌为神宗皇帝进讲《尚书无逸篇》,劝谏神宗不要贪图享乐,要倾听民声,爱民如子,他也成为贵州建省以来第一位给皇帝讲课的人。
晚明朝廷权宦当道,官场乌烟瘴气,身在高位,孙应鳌不同流合污,不为权钱裹挟,辞官归乡,他在清平卫出资刊行文集,自建书院讲学,“在内树风教,而后在外振纪纲”。孙应鳌一生清白坦荡,西南巨儒莫友芝评价他:“先生以儒术经世,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。即以词章论,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。”

有奖征集
对贵州历史名人故事,美食文化故事文章有奖征集,一经本公众号选用发文,可免费成为苏泊尔,宫保上品VIP至尊会员,可获两大特权:
1、免费成为苏泊尔VIP至尊会员+全年价格优惠+新品试用+3年免费超长延保服务。
2、免费成为宫保上品至尊会员+3年购物优惠+充1000送1000会员特惠。


宫保上品
让生活更有品位
声明:文章部分配图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上一篇:廉政轶事|科举之父,黔中砥柱——田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