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轶事|第一进士,开路先锋——张谏


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自明永乐十一年建省以来,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,许多不甘困守的有志者,通过科考步入仕途,报国为民,成为以廉洁著称的能臣名宦,比如刚方正直的第一进士张谏,贫而不贪的一代帝师孙应鳌、立志作一清白官的中兴名臣丁宝桢等等,清廉自守,流芳后世。



张谏,赤水卫人(今贵州毕节),是贵州第一位进士,明朝正统四年登科后授行人,从基层小吏升至掌车辂、厩牧之令的太仆寺卿,他“风裁凛然,以廉能闻”,史籍文献中评价他“扬历中外二十余年,忠爱之心,清白之操始终如一。”


不畏权贵,为政清廉


张谏性格刚正,不为权势折腰,还曾因此身陷囹圄。景泰七年六月,擢为直隶提督学校、监察御史的张谏在通州察院内主考下一科的院试,通过院试的考子即为生员,俗称秀才,是读书人功名之路的晋升起点,意义非同一般。



当时有一个名叫李贯的考生,他的父亲李封是太仆卿,兄长李宾是巡抚永平等处、右副都御史,皆为朝中高官,为了能让李贯顺利通过院试,李封和李宾分别找到张谏,希望他能大开方便之门,取录李贯。


张谏出身于“制科旷代无人”的贵州,深知寒门学子科考的艰难与不易,若是徇私舞弊,对天下读书人极为不公,因此,只是七品小官的张谏拒绝了李封父子的要求,他也被李宾记恨于心,据《明英宗实录》记载:“谏方闭门试士,弗纳。宾因忿,摇门而入,手殴之。”后来皇帝询问此事,位高权重的李宾倒打一耙,张谏反被施以杖刑。



官职低时,张谏不畏强权,后来官至九卿之一的太仆寺卿,他也不以权谋利,《弘治句容县志》有记:“人有以售马托善价者,峻词拒之。”不收人情贿赂,不开方便之门的原则贯彻他的为官生涯。


清身洁己,为民请命


明正统十三年,张谏督察福建赋税征收,这项差事“油水”很足,此前不少官员会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,但张谏不屑于此,还反其道行之,当时闽地一带恰逢邓茂七起义,流寇乱窜,物力凋敝,张谏亲率士兵搜捕贼匪,并上书朝廷,请求免去当地赋税,朝廷允之。



明天顺二年,张谏升河南按察副使,巡历南阳诸郡,督屯田,禁革奸弊,抑强扶弱,修复黄河堤岸,他不计得失,尽责为民,“事有分毫利益于民者即排众议行之”,《国朝献徵录》中赞他“历官中外,勤于政务,克举厥职,时论多之。”


“乃知豪杰士,不受山川窘。”这是张谏诗作《望古》中的一句,这句几乎是他自我写照的诗,不断激励着黔地的有识之士,《大定府志》有曰:“贵州之有进士自谏始,而赤、乌、毕三卫文学政事可纪者亦自谏始。”无论是求学上进的科举之路,还是清白自守的为官之道,张谏都为后继者做出了表率,实为一代开路先锋。



宫保上品

让生活更有品位


声明:文章部分配图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