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事发生,宝桢文化的开发建设喜迎开门红


咸丰三年(1853年),贵州平远州(今贵州织金)一籍籍无名的书生整治行囊,跋山北上,再次赴京参加春闱。从乡间田垄到金銮殿的这条赶考路,他走了十年,苦心人,天不负,这次会试,这位名叫丁宝桢的学子,终于得偿所愿,金榜题名,中进士,点翰林,自此开启了他波澜辉煌的仕宦生涯。
丁宝桢文韬武略,严明廉干,巡抚山东,总督四川,治水患、兴水利、改盐政、育人才,为鲁、川二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,同时也心怀桑梓,不忘回报家乡,平民乱,通盐路,给贵州带去深远的影响,功高望重,名标青史。


从过去到现在,丁宝桢一直是家乡的骄傲和家乡人民的榜样,贵州织金历来重视有关“宝桢文化”的推广传播,尤其是近年来,为担负起坚定文化自信、培育家国情怀的时代使命和顺应文旅融合的趋势潮流,织金自上而下在“宝桢文化”的弘扬和传承工作上使了大力气、下了深功夫。
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名人效应,推动“宝桢文化”资源和城市发展紧密相连,成功塑造了“宝桢故里,洞天织金”的城市品牌,让“宝桢文化”成为了织金城的独特标识,展示出了城市的人文底蕴,卓有成效地提升了织金的知名度和文化形象。


宝桢
文化


2024年开年,有关“宝桢文化”的研究进程更上一步,喜迎开门红,元旦当天,织金县宝桢文化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在平远古镇圆满举行,贵州省政协、毕节市政协、织金县委、织金县人民政府等部门相关领导,丁氏族人以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仪式,共同探讨宝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
宝桢文化研究院的成立,有助于更灵活更精准地保护传承宝桢文化,助力宝桢文化破开时空地域的局限,让宝桢文化主动融进大众文化领域,拉进历史人物与当下时代的距离。

研究院接下来将推进实施“七个一”工程(即一院、一祠、一书、一IP、一节、一会、一剧),立体式挖掘,多角度转换,进一步加深加强「丁宝桢」这个历史名人IP的影响力和号召力。
充分运用宝桢生平功绩典故,充分运用好宝桢留存下的文化经典,充分运用与之关联的文化古迹,珍惜把握住宝桢文化中的精品资源,严谨细致地研发运作好「丁宝桢」这个IP,把「丁宝桢」与科技、演艺、旅游、美食等产业融合发展,打造文化大产业,发掘宝桢文化的文化价值,深耕宝桢文化的市场价值,带动相关产业链繁荣发展,让宝桢文化“活”起来。


宫保上品
只为生活更有品位
声明:文章部分配图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上一篇:宫保有鸿运,快把新年好兆头带回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