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轶事|躬行君子,居官清慎——李渭


在贵州思南县城西,有一秀丽葱郁的山域,名为中和山,因李渭曾在岩壁题书“中和”而得名。李渭其人,为思南府先贤,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家,与孙应鳌、马廷锡并称为黔中王学三大传人。
作为阳明心学的继承发展者,李渭倡“为仁”,求“中和”,将“必为圣人”当作一生所求,砺道德修养,勉治学求道,自明嘉靖十三年(1534)中举之后,李渭辗转蜀、皖、粤、宁、滇等多地任职,勤于从政,清廉自守,深得民众爱戴,与之相关的“三蛇之梦”、“弭心中盗”等故事,为人称道,数百年来传为美谈。




三蛇梦破,一介不取
李渭极能克制私欲,不被物欲所绑架,他功名加身后,生活也一如往常俭朴,“萧然布素,计偕以一仆自随”,他认为“尧舜君民事业,自一介不取”,为官生涯中,也遵循着“一尘不染,一介不取”的原则。
郭子章撰写的《参政李渭传》中记载了李渭“三蛇梦破,严词拒贿”的故事。李渭擢为广东高州府同知后,某日夜宿公署,梦见有三条大蛇紧紧缠绕着自己,他挥舞着手杖赶跑了蛇。
必为圣人

梦三蛇为财运亨通之兆,此后不久,李渭果然“进财”,合浦、化州及吴川几位官吏的家中亲人因触犯律法被收监,故而几人联合向李浦献上金银南珠,希望他能通融,李渭严词拒绝,咤之不受,曰:“三蛇梦破矣,金珠非宝,固吾人蛇蝎哉。”
李渭自警自省,他清醒地认识到,贿赂就如同带毒的蛇蝎,不管是行贿还是受贿,沾惹上终究会害人害己。


弭心中盗,一廉如水
李渭自身物欲极低,也希望下属能“不欲”。明万历二年(1574),李渭为韶州知府,韶州地处沿海,外遭倭寇和海盗的侵袭,内有上下官员层层盘剥,百姓苦不堪言,聚众以偷盗抢劫为生,李渭面对此种民生境况,将僚属聚在一起诫谕:“夫子告康子,不欲二字,千古弭盗张本,倘多欲,则身为溪壑。竭民膏脂不足以填,百姓安得不盗?弭山中盗易,弭心中盗难。”


官员的贪欲犹如沟壑,然而欲壑难填,官员欲望过度膨胀,就会形成压在百姓身上的大山,一昧搜刮民脂民膏,逼得百姓走投无路,又安能不盗?这一设问振聋发聩,“闻者悚息”,为官做宰者,必得抵制贪念,消弭心中之盗,这是政通人和的根本。
李渭居官清慎,离任时“箧中图书数卷,无长物也”,名士萧重望称其:“贵筑之学,倡至龙场;思南之学,倡自先生。”明朝神宗皇帝更是赐下对联,曰:“南国躬行君子,中朝理学名臣”。

网友投稿节选
from. 一乙-

晚明时,贵阳南明河畔有一个诗书画三绝的文人,叫做杨文骢,就是那个在历史戏剧《桃花扇》为李香君和侯朝宗牵线的“媒人”,他还有另外有个响亮的名号,叫“贵州绘画之祖”。
杨文骢青年中举,一路游历江南,从南明河畔到秦淮河畔,融会贯通了前人机巧,精进画艺,尤其是山水画,很有意境,说他是“山水天下绝,腹中万卷书。”
杨文骢虽然很有才华,但仕途不顺,命运多舛,用今天的话说,有点“霉”,他在中举后,参加了六次会试都没有考中,好不容易得了一官半职,没多久又被御史弹劾丢了官帽,再后来,又遭逢乱世,他放下画笔,拿起刀剑抗击清军,重伤不降后遇难,是一个很有气节的文人。

宫保上品
让生活更有品位
声明:文章部分配图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上一篇:廉政轶事|一代帝师,清白立身——孙应鳌